2019年1月,英溪村入选为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2012年12月,英溪村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2012年1月,英溪村上榜江西省第四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英溪村始源于唐朝,以金姓为主,是唐朝左仆射、后任浮梁县令金安的后裔,是浮梁历史上七大姓之一。英溪村现有10个村民小组,234户,总人口908人,水田面积878亩,山林19497亩。英溪村背靠大英岭和英凤山,村口的“七星桥”古朴端庄,村前溪水清澈见底,川流不息,英溪村由此得名,整个村庄环境优美,景色宜人,处处展现出一派“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画卷。
英溪村是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山区古村,源于唐朝末期,是著名才子明代嘉庆年间“探花”金达的故里。因背靠大英岭和英凤山,村前溪水清澈见底,川流不息,故而得名。
英溪村以金姓为主,是唐朝左仆射、后任浮梁县令金安的后裔,是浮梁历史上七大姓氏之一。这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人杰地灵、名贤辈出,在宋代仅进士就有16人。明代金达由嘉靖皇帝点为探花,清代雍正朝又有一人荣登进士。
2.jpg
英溪村现有10个村民小组,286户,991人,水田仅有878亩,而山林面积19497亩,森林覆盖率95%,森林资源丰富,是个典型的“八山半水一分田”的山村。2012年元月,英溪村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江西省第四批历史文化名村;同年12月,被国家住建部等部委公布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该村自然环境优美、群峰叠翠、山青水秀,村前溪水潺潺绕村而过,村内古木掩映,几百年以上树木众多,有罗汉松、白果树、香樟树等珍稀树种,一年四季各具特色。村口“七星石拱桥”与村尾“联珠合壁石拱桥”显示了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古代特色建筑风格,好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画卷。
更能体现英溪迷人风光的八大胜景是:星桥逐步、印墩截流、鸡冠抵柱、英峰盘旋、公母二石、樟槐合围、五狮下坂、桂峰独秀。
英溪村内房屋均为徽派建筑,沿着英溪河依次排开,故有“一半街来一半水”之称。现存的徽派古建筑:“青云得路”坊,“国学师”门楼和牌坊、“御赐奉禄”门楼都以木雕砖刻为主,规模宏伟,装饰精美。其中“青云得路”坊与“国学师”门楼、牌坊已列入省级文明保护单位。英溪村现保存较好的各时期传统民居22幢,建筑面积3685平方米。该村严格按照上级申报要求,规划先行,保护优先,注重生态环境的延续性,尊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生活方式。对“青云得路”、“国学师”牌坊等文物建筑进行了抢修,做到“修旧如旧,恢复原貌”。
英溪历来文风昌盛,“十家之村,不废诵读”,有良好的家风家训。除了一批仕宦人物外,还孕育了一批贤孝耆老和节妇人物。如以孝义著称的金兑说、金文会、金国荣、金鸿勋、金克宽;名贤金良征、金天赐等以及金氏二节妇等,其生平作为和善行轶事一直被乡民所传颂。另外其远离尘嚣的山水环境,也培育了英溪民众勤劳的传统和淳朴的乡风。
英溪还保存了一批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工夫红茶制茶技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碱水制粑技艺”,均于2014年公布。村中还有传统民俗如元宵舞龙灯、清明祭祀、端午划龙舟、楹联对文、竹木编制、木器加工、采茶戏、民间聚会喊唱会、草鞋编制、手工粉皮晾制、蓑衣编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