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佛乡基本资料

石佛乡介绍

地名由来:前山山腰部有一奇石,形似安坐的佛像而得名。

石佛村分为东石佛和西石佛两个自然屯,因村北群山形成一巨大卧佛造像,故得名。

●地理位置

石佛乡位于县政府驻地东5公里处,东经119°52′,北纬40°51′,白狼山北麓,北与喀左十二德堡乡和南公营子镇交界,东与玲珑塔镇毗邻,南隔白狼山与巴什罕、黑山科和雷家店三乡相望,西与忙牛营子乡接壤。辖区面积74.35平方千米。

●政区沿革

据考古发现,在新石器时代石佛乡就有人类居住,战国和周秦时代属于燕国领域。

东汉时期,这里为少数民族乌桓所辖,曹操曾带兵到白狼山平定边境叛乱,史称“白狼之战”,曹操回师路过绥中碣石,曾写下“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流传至今。

元朝时期,这里成为蒙古贵族封地。

清乾隆8年(公元1743年),属直隶省承德塔子沟厅(现凌源)管辖。乾隆43年(公元1778元),属直隶省承德府建昌县(现凌源)牤牛营子乡东石佛牌所辖。

中华民国初期,初时沿用旧制,民国3年(公元1914年),属热河特别区凌源县第四区(牤牛营子)所辖,在此置东石佛乡。民国20年(公元1931年)属热河省凌南县第一区(牤牛营子)管辖,在此置石佛牌。

1933年沦为日伪统治区,初属热河省凌南县第一保(牤牛营子)管辖,在此置石佛甲。伪康德7年(公元1940年),归属喀喇沁左旗,将原石佛并入建昌村管辖。

1945年“九·三”光复后不久,此地被-保安队占踞,1946年9月得到彻底解放。1947年秋至1948年底,在0十八地委领导下进行了土地改革,这里归属建昌县牤牛营子区所辖,同时在此境内组建了7个农民会。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后,建昌各级相继正式建立了人民政权,这里的大北杖子、杨树沟、汤土沟、石佛,梅杖子、大杖子、金杖子、柳条沟行政村归属第一区(城乡)管辖。1951年开展了互助合作运行,先后组织互助组100多个。到1955年底,在互助组的基础上建立了30个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6年撤村并乡,由原来的区村制改为区乡制,当时的宝道沟、柳条沟、大杖子乡归属城乡区管辖。1958年春体制调整,将宝道沟、柳条沟、大杖子三个乡并为石佛乡,仍属城乡区辖。同年秋撤区并乡,撤销城乡区,将石佛乡所属并入建昌镇,同时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实行了政社合一的管理体制。此时这里的大杖子、石佛、宝道沟、汤土沟四个管理区归建昌镇公社所辖。

1961年成立石佛公社。1964年社队调整,撤销什大营子公社,将其所属的姚杖子、大杖子、侉子庄3个大队划归石佛公社辖。1966年从杨树沟大队划出一个立新(上胡仙沟)大队。

1983年撤销公社,设立石佛乡。

2003年依据《葫芦岛市调整村级规模实施方案》,将大杖子村与姚杖子村合并,村名为大杖子村。立新村、侉子庄村、石佛村三村合并村名为石佛村。

经建昌县人民政府同意,石佛乡于2011年申请镇建制。

●政区划分

石佛乡现有八个村民委员会,分别是石佛村、白狼山村、柳条沟村、张家店村、灰窑子村、梅杖子村、槐树沟村和大杖子村。

●自然条件

石佛乡地势南高北低,南为辽西第二高峰白狼山主峰,海拔1140.2米,北为低山丘陵地貌,境内山谷纵横,耕地较少,属于北温带季风气候区,水系为大凌河支流,水量较小,有小Ⅲ型水库2个。白狼山盛产花岗岩和白云岩,是重要的建筑材料和工业原料,现有小规模开发,白狼山还有森林、历史、地质和工业等旅游资源,现已向全国招商,有待开发利用。2011年4月白狼山被评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石佛乡周边行政区地图导航

CopyRight 2020-2024 北斗地图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2024058711号

北斗地图提供全国各省市高清地图在线查看,可查看道路、卫星、景点、地形、城镇、房屋等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