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家沟村基本资料

卜家沟村介绍

一、地理位置

石林镇卜家沟村属于省级传统古落村,村庄四面环山,房屋坐落于盆地中间,沂水而建,距鹤壁市山城区东北10公里,位于石林镇西北7.5公里,北靠青龙山,南接军鹤线,西邻鹤山区东马驹河村,属浅山丘陵地区,村内街道整齐,规划合理,村内有明清历史建筑。

二、村庄由来

商朝年间,伯邑考为逃避殷纣王的追杀,避难于我村东面钓鱼台下的土洞中,旁边有望风亭,南面一岭“老虎头”上也有一座望风亭,据说望风亭是为伯邑考看家护院通风报信所用。后来伯邑考的随从在“钓鱼台”下面的水潭对面落户,后封姓氏为“卜”,村内无一杂姓,因而村庄演变叫“卜家沟”。

明洪武二年(1369年),李氏先人兄弟二人从洪洞县大槐树迁入此地,卜氏家旁落户,以耕地为生,建有李家大院,后有胡氏从胡家沟迁入此村当中胡家大院的姊妹窑,后卜氏一脉迁入安阳老渠头,一脉叫卜利平者考入山东判官,留居山东,最后卜氏在卜家沟无人,现卜家沟村以胡氏、李氏为主要姓氏。

三、村情风貌

卜家沟村风俗简朴,道德、文明向上,随着社会主义发展进程,越来越多的旧风陋习被摒弃,卜家沟村历史先人勤奋耕耘,勤俭持家,经商创业,靠传统的生产方式维持生计,他们以“忠、仁、礼、智、信”“三纲五常”等思想教育后人,注重文化传统美德教育,形成一个风貌古朴、民情醇厚的村庄。

本村地道串通,房屋中有房屋,墙中有房的建筑特点,在抗战时期为抗战的战士和将领、伤员躲避日本的追杀,一次又一次的成功脱险。

解放前,卜家沟村人多以四世同堂,五世同堂为主,分正房、厢房、偏房布局分明,家庭等级观念较深,解放以后,随着改革开放步子的加快,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人们的思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变,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村民们逐渐树立起“人少好致富”的思想,逐渐形成三人、四人的家庭越来越多。

村庄集体土地1851.97亩,耕地1251亩,村室14间320平米,标准化卫生室80平方米,文体广场800平方米。近年来,随着中央民生政策之风落实基层,文明乡村建设的推进,对村内3纵5横、8条大街和枣申线、九大路整改绿化,种植樱花和大叶女贞、石榴、海棠;绿化树1000余棵,毛竹3600棵,极大改善了人居环境。

四、名人先贤

卜家沟村卜天官(小名卜周的),其女儿卜花兰,被封为娘娘;

卜利平考入翰林院,封为判官,人称卜翰林。

清末时期,胡洞庭经商创业,在家村中办有武校、学堂。胡杨明为医生,医术精湛,在北至马投涧,南至鹿楼,西至牛横岭,留有佳话。

胡杨忠以耕种为生,建有九门相照。

解放后,胡联科以英语科目为主,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英语人才,创办了鹤壁第一届校长班,为鹤壁的教育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

五、风景名胜

卜家沟头枕山,脚踏玉,两手扶龙,一派富地,村东河对岸有一岭,岭上有一土台,上面柏树翠绿,下有河滩,相传周文王的儿子伯邑考为躲避殷纣王追杀,逃至此地一洞避难,称之“伯邑考洞”,姜子牙曾来此看望,他并在此地垂钓,故村民称之为“钓鱼台”。

我村北岭上有一棵古老平顶柏,相传北国女王萧英宗,在树上挂过战袍,栓过战马,因而此树只平长不向上长,形成平顶柏,下面有马蹄印记。

村东有一河流,属于羑河上游,现有泉眼七处,其中有两眼温泉眼,经人士化验符合矿泉水国家标准,可以自饮,七处泉眼一年四季清水外流。水流汇聚成一条河流,常年清澈见底,缓缓流淌,周围绿树成荫,空气清新,是个休闲养生的好地方。

此河流上游有一石棚,石棚上有一石窑,相传宋朝穆桂英在此立过旗杆,因而村民相传此为“旗杆窑”。

村中有清末古房建筑56处,有九门相照、胡家大院、李家大院、武校、练习跑马射箭的跑马埂,武校中现还留有一百五十金重的枪挑石。姊妹窑两窑互通。九门相照、胡家大院、李家大院都是以前、中、后三院相聚而建,下有地道贯通,相传当年都是为躲避战乱而建。

传统古落村中多以瓦房建筑为主,又有楼房点缀,虽然卜家沟村交通闭塞,但来过此地的人都称是个世外桃源的好地方,欢迎各界人士来村游观。

卜家沟村周边行政区地图导航

CopyRight 2020-2024 北斗地图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2024058711号

北斗地图提供全国各省市高清地图在线查看,可查看道路、卫星、景点、地形、城镇、房屋等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