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由来:镇政府驻于史口,因此得名。元初,因村庄在赵家河入海口处,村内多史姓,又改名史家口。民国初,更名史口。
2023年2月,史口镇被确定为第三批山东省教育强镇筑基试点乡镇。
2021年12月,史口镇被认定为第二批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乡(镇、街)。
2021年12月,山东省农业农村厅认定史口镇为2021年山东省级农业产业强镇。
2020年7月,全国爱卫会命名史口镇为2017-2019周期国家卫生乡镇(县城)。
2019年10月,2019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榜单公布,史口镇位列第533名。
2014年7月,史口镇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
2012年8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确定史口镇为山东省百镇建设示范行动示范镇。
史口镇位于区境西南部,距区政府26公里处,面积80.92平方公里。2013年底,辖61个自然村,61个村民委员会;有13941户,38265人;其中女19174人,农业户口36288人,人口自然增长率6.38‰。
1958年9月,成立史口人民公社,隶属博兴县,11月划归广饶县。1964年改称史口区,辖史口、刘集、十八图、郝家4个小公社。1966年5月划归垦利县。1970年撤区并社,建立史口公社。1983年10月划归牛庄区。1984年7月改为史口乡。1987年7月划归东营区,1992年10月撤乡设镇。2001年3月撤销油郭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史口镇(原油郭乡前名西商乡。1943年属广饶县第九区。1956年-1983年属广饶。1983年10月划归牛庄区,1984年7月改称油郭乡。1987年7月划归东营区)。2003年11月,北高、卢家、丁家、姜王、南王、温家、东商、赵家8个村划入胜园街道办事处管辖。
全镇地势西高东低,地面高程平均海拔7.3米。引黄四干、五干渠于境内横贯东西,广浦河流经境内,水利设施齐全,农田排灌水系配套,引黄灌溉条件好。土壤类型以沙碱化土壤为主,红土地较少。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棉花。
2013年,预计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7.9亿元,同比增长2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亿元,同比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46.7亿元,同比增长22%;第三产业增加值8.5亿元,同比增长18%。全镇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539.5亿元,实现利税57亿元。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878.53公顷;粮食3117.13公顷,总产量13347.81吨;瓜菜747.4公顷,总产39943.5吨;棉花2014公顷,总产4498.64吨;种植业产值20004万元。全年造林1348亩,森林覆盖率达22%;林果总产1405吨;林业产值491万元。年末,大牲畜存栏6625头,猪存栏10936头,羊存栏19010只,家禽存栏33万只;畜牧业总产值23010万元。水产品总量2408吨,渔业总产值1321万元。有水库11座,总蓄水能力200万立方米。农业机械总动力达62846千瓦,农村用电量593.4378万千瓦时。地方财政收入205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234元,比上年增加13%。有中学1处,小学5处,在校学生共186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有医院1处。
历史沿革:
1950年6月,境域属广饶县、蒲台县。
1956年3月,蒲台县撤销,划归博兴县管辖。
1966年5月,划归垦利县。
1970年,撤区并社,建立史口公社。
1983年10月,划归新设立的东营市牛庄区管辖。
1984年7月,改史口乡。
1987年7月,牛庄、东营两区合并为东营区,属东营市东营区辖。
1992年10月,撤乡设史口镇。
2001年3月,史口镇北高、卢家、丁家、姜王、南王、温家、东商、赵家8村划入胜园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