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甘埔村基本资料

油甘埔村介绍

2022年8月,油甘埔村被确定为2022年广东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单位。

2021年10月,南京大学空间规划研究中心、阿里研究院联合发布2021年淘宝村名单,油甘埔村榜上有名。

2020年9月,阿里研究院公布2020年淘宝村,油甘埔村榜上有名。

油甘埔村位于东莞凤岗镇东南部,东与凤岗镇官井头村毗邻,东南与深圳龙岗区交界,南与凤岗镇雁田村相邻,西南与凤岗镇塘沥村相接,北与凤岗镇凤德岭村接壤,面积7.2平方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距东莞市区60公里,到深圳市中心21公里,深圳市龙岗镇至平湖镇的“龙平公路”和东莞市至深圳市的“东深公路”、“东深二线”穿村而过。

油甘埔村委会下辖油甘埔、虾公潭、南岸、沙岭4个村民小组。至2005年底,全村户籍人口计547户,1951人;外来暂住人口4万多人;村籍华侨、华人和港台同胞分布在20多个国家与地区,约为1万多人。

油甘埔立村最早的是宋末元初入居南岸自然村的刘姓,已有700多年历史,后张、阮、江、李、黄、赖等姓于清朝初年相继迁入,谢、林、邓等姓大都为建国后迁入。

油甘埔属亚热带气候,常年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利于发展农业生产。传统的农业经济主要是种植稻谷、甘蔗和花生,辅以饲养猪、牛、狗、鸡、鸭、鹅等及种植果树林木。

建国前,油甘埔生产形态陈旧,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落后,加上地属山区,人多耕地少,耕地大部分都是“望天田”,这些田地也大多为地主富农所有,因此,农民常年在温饱线上苦苦挣扎,遇到天旱、水灾、台风,农作物减收,村民生活苦不堪言。在抗击各种自然灾害的同时,作为客家人的油甘埔村民既要应对兵匪强盗的突然袭击,还要时常提防原住民的暗算和“械斗”(打家伙),用热血甚至生命来保卫自己的家园,生存环境十分困难,油甘埔众多的碉楼就是那段历史最好的见证。

几百年来,油甘埔村民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从19世纪以后常有人离家迁徙,因此,油甘埔村逐渐形成两部分人,一部分人留村守业,一部分人外出求发展,多数到异国他乡谋生,这部分人后来成为华侨或外籍华人。油甘埔村因此成了远近闻名的华侨之乡。

油甘埔村是一个革命老区,油甘埔村民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变革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众多的油甘埔儿女在中国0的领导下,先后与日本侵略者和-反动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他们舍生忘死,为了革命事业、为了建立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终于迎来了祖国的解放。张鸿藻、黄祥、李查尔、张月清、李东发、张法兴、黄金友、李仕林、张容喜、张敏琴……用他们的热血和生命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在东莞市的革命斗争史上写了光辉的一页。建国后,油甘埔村又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经济建设中不断谱写了新的篇章。

0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油甘埔人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凭借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华侨众多的优势,发扬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胆而积极地在有限的土地上做文章,走过了艰难曲折的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转型的历程。

1979年11月,油甘埔大队利用仕璘学校空置的楼房,引进了第一家港商开办的“三来一补”企业——新新毛织厂,1980年正式投产,年底为集体增加收入约10万元,油甘埔大队掘到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桶金。1985年以后,油甘埔村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采用集体建厂房出租,和有偿租赁土地给外商建厂。到1990年,油甘埔管理区“三来一补”企业发展到90家,工缴费收入达到208万美元。1992年,-南巡以后,油甘埔以“三来一补”企业为突破口,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实现了“农村工业化”。是年,油甘埔“三来一补”企业超过100家,年工缴费收入达到515万美元。

1993年冬,油甘埔管理区对各自然村的土地实行集中有偿统筹规划,统一开发。1999年12月13日,油甘埔村召开村民大会通过《油甘埔经济联合社土地股份制合作章程》。这种土地股份合作制是一种新型的土地开发制度和经济制度,是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一种发展模式。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加速了油甘埔村工业建设的步伐,外向型经济逐渐形成规模。到2000年,油甘埔村各种类型的工厂企业发展到近200家,其中“三来一补”企业100多家。为了妥善解决村民的就业问题,缩小自然村之间的贫富差距,油甘埔管理区先后安排600个劳动力到工厂就业,给100多家“三来一补”企业中派驻“五大员”(即厂长、会计、出纳、仓管和报关员)及部分后勤人员、门卫等,同时组建治安队、-、环卫所、绿化队,又解决了120多名村民的就业。村民有的利用自己在外资厂学到的技术自己办起了民营工厂,有的开店经商办实业。油甘埔村的农民就一个个“洗脚上田”了,彻底转换了身份,成了新时期的工人和城镇的管理者。

在油甘埔经济蓬勃发展的基础上,村党总支部和村委会与时俱进,一方面继续花力气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水电设施的投入,确保辖区内企业和村民的水电需求,2005年油甘埔村年用电量达到1.2亿千瓦时;同时不断完善交通运输网络,修建了多条水泥村级道路,村境内通车公路里程达23公里。另一方面增加医疗卫生保健设施,改造村卫生站,开办凤岗华侨医院油甘埔分院,彻底解决了村民和外来员工看病难的问题。油甘埔村民自古以来崇尚教育,文化底蕴深厚。清末民初就办过多间私塾学堂,曾出多位秀才。随着村民源源不断的漂洋过海、外出异域谋生,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也随之传入油甘埔,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互相渗透,共同发展,形成了油甘埔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油甘埔的文化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村委会不断完善文化教育体育设施,建起了占地15亩的文化公园、6个灯光球场和5个展览室、活动室、图书室,藏书达5万册,2001年油甘埔村被市政府评为“文明村标兵”,2004年又获市委、市政府授予的“东莞市文化达标村”荣誉称号。到2005年全村办有小学3所、幼儿园2所,教职工122人,在校小学生2190人,入园幼儿312人。2004年油甘埔小学被评为市一级学校,2005年油甘埔幼儿园被评为市一级幼儿园。同时村委会着力改造和完善投资环境,加强社会治安综合工作,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使油甘埔的各项社会事业得到了很快的发展。

村委会在努力提高和改善村民生活水平的同时,还积极发展各项社会福利事业,为村民办了医疗和社会保险;为全村男60岁、女55岁以上老人发放定额养老金,五保户实行全包制,还制定和实行了学生升学奖励制度等。昔日为柴、米、油、盐终日奔波的村民,99%住进了新居。家家户户都装上了电灯、电话,用上了煤气,现代化的家用电器设备齐全,人民的生活不断改善、集体经济不断壮大。

2004年6月15日,油甘埔村委会在实行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基础上,成立“油甘埔股份经济联合社”,4个村民小组分别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选举了“股份经济联合社”和“股份经济合作社”的董事会和监事会,通过了《油甘埔股份经济联合社的章程》。这个章程改革了原来“按人头,定基数”的福利分配方式,实行“盈利共享,风险共担,先提后用,按股分红”的分配形式,农民变股民,确保了失去土地的农民不会失去利益,共享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成果,免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进一步提高了群众的积极性,加快了油甘埔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

改革开放以后,油甘埔的工业企业迅猛增加,村组两级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到2005年底,油甘埔村已有“三来一补”企业、“三资”企业和民营企业230家。工业由1979年的毛织发展到电脑、电子、服装、塑胶、五金、纸品、手袋、玩具等多个门类,产品远销世界各地。村、组两级集体资产超4亿元,列全市村组两级净资产超2亿元村第34名,村、组两级纯收入5310.89万元,创汇8720万港元;列东莞市村组两级可支配财政收入超3000万元村的第35名;连续8年受到东莞市委、市政府的表彰。村民在村、组两级集体收入中人均分配超过1万元。到2005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油甘埔传统的种植业及养殖业已基本消失。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已被现代工业经济所取代。

油甘埔已有了一个美好、幸福的今天。在进入21世纪后,油甘埔党总支部和村委会的干部发扬革命优良传统和顽强拼搏精神,戒骄戒躁,再接再厉,继续带领全体村民团结、求实、开拓、创新,为创建一个更加美好的新油甘埔而努力奋斗!

油甘埔村周边行政区地图导航

CopyRight 2020-2024 北斗地图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2024058711号

北斗地图提供全国各省市高清地图在线查看,可查看道路、卫星、景点、地形、城镇、房屋等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