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平村基本情况
一、地理位置
新兴镇阳平村地处彭州市西北方,东与本镇的狮山村相接,南与本镇的海窝子社区接壤,西与本镇的龙怀村、君山村相连,北与通济镇井山村交界,距市区22公里。通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水河自然保护区)、龙门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彭白公路穿境而过。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度。气候温凉,年日照时数1100小时,无霜期长,适宜各种农作物、经济林木种植,更适宜于旅游、避暑休闲等。
二、全村基本情况
阳平村因道教圣地阳平观而得名,全村幅员面积4.54平方公里,海拔753米至1282米,山丘坝俱全。有18个村民小组,共有705户2213人。全村耕地面积468亩,林地面积2096亩;2011年人均纯收入7000元。
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阳平新型社区活动中心设置有村干部办公室、党员活动室、阅览室、远程教育室、人民调解室、村民议事室、计划生育办公室、党员服务站,于2011年3月建成投入使用,受到广大党员群众的欢迎。
阳平新型社区已新建医院、学校、幼儿园、文广中心、镇政府大楼、工商所、信用社、移动公司、农资放心店等公共服务项目,完成了自来水、电、天然气、污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道路交通建设投入力度加大,农民出行条件得到根本改善。2011年建成村级道路(鱼凫大道)1680米,阳平观后山观光路4000米,村级道路基本硬化。
阳平村寿阳泉统规自建点,人均居住面积30平方米,园林绿化面积达10平方米,境内道路硬化3000米,完成800米沟渠改造。搞好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建设了两个生态文明厕所,实施给、排水等工程,修建化粪池4个,实现了“水电气”三通,创造农村良好的生产环境、人居环境,促进生态经济发展。
四、131N村级治理新机制运行情况
阳平村坚持“124”基层工作方法,不断完善“131N”新型村级治理机制,民主选举产生了村民代表、小组长、议事会和监事会,奠定了村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地位。确定了每月24日为小组议事日,28日为村民议事日。议事会对产业发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集体资产出让、出租及关系村民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进行议决,并在监督委员会的监督下实施了议决事项,取得了较好效果,有力地推动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文明建设——“三新活动”开展情况
阳平小区硬件设施基本齐备,有垃圾收集设施、果皮箱、体育健身设施、宣传栏和文明言行提示牌、阅报栏和围栏、灾后重建陈列室等。村上通过议事会用村级公共服务资金聘请了保洁员负责小区内日常卫生。成立了老年文明劝导队、党员服务队等,鼓励和发动群众自主管理、相互监督。另外,建立了一支20人以上的相对固定的文艺宣传队,编排了具有浓郁乡村气息的太极剑和健身球舞蹈表演。农村信息化建设服务平台将远程教育、农家书屋、电子图书结合,党员群众参与率达85%以上。
六、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情况
阳平村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任务摆上议事日程。为巩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成果,实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坚持结合本地实际,落实长效管理措施。一是订立责任制度。二是建立保洁队伍,配备卫生保洁员分片负责,对阳平村各处包括寿阳泉安置点道路进行全天候保洁,村庄垃圾做到日产日清。三是创新机制,定期开展文明礼仪知识、文明生活方式和生活卫生习惯等专题培训讲座,大力传播文明健康生活新理念,摒弃陋俗,树立新风,培养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并每半个月进行一次“清洁之家”评比,这样就大大提高了村民自我爱卫意识。
七、产业发展情况
(一)发展冷水鱼产业
在恢复淡水养殖340亩的基础上,新建冷水鱼养殖100亩,利用2011年初建成的鱼凫长廊,打造集垂钓、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冷水鱼产业链。
(二)道教旅游、楠竹观光开发
1、道教二十四治首治“阳平观”地处阳平村,风景秀丽,年平均气温在15度,冬暖夏凉,年降雨900毫米,空气湿度适宜,尤以秀丽成片楠竹(其中成片楠竹林3400亩)见长,是休闲避暑,居住养生的好地方,特别是2011年初阳平观楠竹观光道的建成,更为四方来客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
2、充分发挥彭州市湔江楠竹产销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和组织对外招商,打造“竹海观光”、“餐饮娱乐”、“避暑休闲养生”、“特色养殖”、“竹制品加工”。
(三)发展乡村酒店
以“寿阳泉乡村酒店”、“阳平道道香”为先导,鼓励更多的乡村酒店或农家乐的建成,解决老百姓的就业,带动老百姓的经济发展。
八、未来展望
现阶段阳平村乡村旅游才刚起步,有许多不足之处,相信今后乡村旅游在阳平村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今后的发展中,阳平村将以建设全面小康村为目标,以旅游特色村建设为抓手,以生态保护为重点,打造真正富有乡土特色的产品。为实现上述目标,着重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工作。根据已编制的阳平村生态建设规划,积极组织实施,加强对森林资源、水资源等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加强村级卫生、污染的整治力度。
2、开发“农家乐”、“乡村酒店”旅游。利用原有的人文和社会景观,完善传统景区,利用村落外的田园风光和山水自然资源开发生态景观。推出游客参与性旅游节目。
3、一步提高白樱桃、猕猴桃、冷水鱼等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科技含量,开发休闲、旅游食品。
4、进一步加强培训力度,提高村民整体素质。经济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技能、服务意识,给游客提供个性化和人性化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