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由来:“迤那”系彝语音译,意为水很深,清魏源《圣武记》中写作“倚那”,在今迤那镇西北的破沟、催住及木营山一带。从勺哦住海子至破沟、催住一带区域,均是水源丰富的地方。迤那地名向东南方向移动,源于设立市集,先是“清朝一个叫陆长头的在毛集寨(今迤那火车站北端,叫塘房的地方)拉一街子,后出名”,这里依稀还有老人记得称“老迤那”;民国时期,金德祥将迤那街子迁至今迤那一小。总之,迤那地名起源后,向东南方向迁移了一段距离。民国《威宁县志》村寨名收录。新中国成立后作为行政区划名,始于1953年设迤那乡。
2015年2月,中央文明委决定授予迤那镇第四届全国文明村镇称号。
在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西部。面积199平方公里。人口2.41万,其中彝、回、布依、苗等民族占31.1%。辖14村委会。1932年置迤那、仙马、麻窝乡。1958年撤乡并入牛棚公社。1961年析建迤那、仙马、麻窝公社。1984年改置1镇、2乡。1991年合并置迤那镇。有煤矿。畜牧业以饲养羊、牛、猪为主。产苹果、黄梨、核桃。有中小学13所。镇人民政府驻地迤那,在草海镇西北49公里,大烟公路西侧小山岗上。人口800,有汉、彝、回等民族。海拔2140米。“迤那”系彝语译音,意为水沟。古为彝族迤那家住地,故名。为县古老农贸集市,土特产物资集散地。有公路接大烟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