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塘堡彝族苗族乡基本资料

水塘堡彝族苗族乡介绍

地名由来:民国时期,水塘堡彝族苗族乡因人民政府所在地有一个长约150米、100米的水塘而得名。

水塘堡乡位于赫章县西南部,地理位置为东经104°34’04"--104°43’45",北纬26°58’52"--27°08’30"之间,乡0所在地距县城15公里,全乡总面积119.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768亩(均为旱地),年平均气温12.6℃,年降雨量920毫米,年平均日照1286小时,无霜期260天。整个地形为四周高、中间低,部分为峡谷地带,地貌复杂多样,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全乡辖14个村63个村民组,2007年年末人口16848人,其中:农业人口16423人,非农业人口425人;少数民族人口3986人,全乡居住有汉、彝、苗、白、蔡等民族,在少数民族中彝、苗两个民族人口较多,为建制彝族苗族乡。326国道经乡0从东向西横穿乡境,212省道经田坝村直贯水城。全乡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海拔在1400-2600米之间,有荒山草坡灌木林地5万多亩,对发展畜牧业和绿色产业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水塘堡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民族乡。明洪武十五年,设水槽屯、水塘屯于此;明洪武二十四年,分设把总1名,守兵60名。各民族在这块土地上,世代生息,形成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民情,每逢节日,各民族身穿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盛装,表演各具特色的歌舞庆祝各种节日,宏扬和繁荣了少数民族文化。全乡旅游资源丰富,乡境内有面积二万余亩的国家级夜郎森林公园,园内有金凤湖,每到春天,杜鹃花、茶花、羊毛花等多种花卉盛开,千姿百态,争奇斗艳,迎接客人的到来。郁郁葱葱的-,碧波荡漾的湖水,含苞怒放的花朵,组成了令人心旷神怡的美妙景观。自然资源丰富,农作物以玉米、马铃薯、大豆为主,野生植物有生漆、天麻、香菇、党参、续断等,自然条件适宜栽培种植多种中药材。现有荒山草坡林地五万多亩,具有发展畜牧业和绿色产业的良好条件。地下资源十分丰富,特别是铅、锌、铁、煤储藏量较大,分布较广,具有很大的开采价值。目前,有外地客商投资的较大型的采、冶企业就有二十多家,基本形成开采、洗选、冶炼一条龙的矿业生产格局,带动了全乡饮食服务、商业零售、交通运输等行业的发展。

全乡各族人民在乡党委、0的领导下,艰苦创业,求实进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各项事业取得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2007年完成乡镇企业总产值1.9亿元,农业产值3000万元,财政收入为1766.8万元,是1992年建乡时的几十倍,农民人均纯收入2007年为1900元。“十五”期间,农业得到加强,农业适用技术和科技含量稳步提高,尤其是绿肥聚拢耕作与地膜覆盖、杂交玉米种植、玉米育苗移栽等技术的实施,粮食连年增产,农民大幅增收,摆脱了贫困。乡镇企业的发展带动了铁、锌矿产资源的开发,为全乡增加财政税收奠定了基础。全乡以铅、锌、铁产业为龙头,带动了交通运输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实现村村通电,村村开通程控电话,80%的人户吃上了自来水。文教、卫生、广播电视事业长足发展,教学设施和办学条件逐步完善。

过去的水塘堡乡是一个极为贫困的山乡,基础薄弱,经济落后。现在的水塘堡乡正在不断前进,后劲充足,欣欣向荣。今天的水塘乡在乡党委、0的领导下,全乡各族人民正以积极的姿态,以资源为依托,以乡镇企业为龙头,发挥交通和自然资源优势,带动和发展农业、采矿业、畜牧业等多种产业;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团结奋斗、与时俱进、努力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以崭新的精神风貌和扎实苦干的作风,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富民兴乡再创新的佳绩。

水塘堡彝族苗族乡周边行政区地图导航

CopyRight 2020-2024 北斗地图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2024058711号

北斗地图提供全国各省市高清地图在线查看,可查看道路、卫星、景点、地形、城镇、房屋等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