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由来:古语称可乐为“柯洛”,彝语称可乐为“柯洛落姆”或“能沽落姆"。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置柯保乡,1949年后改为可乐。
可乐彝族苗族乡位于赫章西北部,距县城60公里,地处东经104°23′34″,北纬27°14′23″。年均温10.9─13.4度,无霜期216─245天,日照时数1400─1500小时,降水量793.1─953.0毫米,海拔1560─2200米。平均温度13度,极端最高气温32度,最低气温-7度。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干旱、冰雹、霜冻等。全乡总面积为137.32平方公里,有耕地26672亩,其中,25°以上坡耕地6450亩,占耕地面积的21.2%;有林地面积66747亩,其中,退耕还林面积5421亩,占林地面积的8.13%。
全乡辖19个村,120个村民组,7945户,32054人,其中,彝族1593户,6749人;苗族1087户,4023人;布依族161户,645人;白族36户,185人;回族1户,1人;“穿青”31户,123人;“蔡家”13户,50人;少数民族户数占全乡总户数的36.78%,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6.74%。其中,农业人口31374人,占总人口的97.88%,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89%,有失学儿童79人,具有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4513人,占总人口的14.08%。
全乡农民人均占有耕地0.83亩。2006年,全乡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30636亩,粮食播种面积62000亩,其中,杂交玉米播种面积17100亩,绿肥聚垄免耕14329亩,水稻种植200亩。马铃薯播种面积17000亩,其他粮食作物27700亩,粮食作物总产量12500吨,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90公斤。烤烟种植11737亩,共收购烟叶2.72万担,单价4.60元,共创税收27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08元。2006年年末大牲畜存栏9812头,猪存栏27681头,羊存栏7635只,家禽存栏53120只。
可乐乡有通电的村16个,通电话的村6个,电视覆盖率43%,通自来水的村13个,饮水困难的村12个,人饮困难人口7120人,饮困难牲畜7130头(匹、只)。全乡共有小学在校学生7172人,初中在校学生2046人;小学教师235人,其中,代课教师19人,民办转公办教师27人,专业学校毕业教师189人;初中教师97人。
全乡文化、教育、卫生极其落后,没有文化活动室,我初级中学,几所村级小学破烂不堪。全乡主要农作物有玉米、马铃薯、小麦等,以烤烟种植为主要经济支柱,发展以蔬菜、大蒜、魔芋、半夏、核桃、犁等为辅的特色农产品。
赫章可乐遗址(可乐古夜郎遗址)
可乐遗址位于贵州省赫章县可乐乡可乐河两岸的丘陵坡地上,是一处战国至汉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220年)的遗址。遗址区包括遗址2处、墓葬群14处。遗址和墓葬群均有汉代遗址和战国时期的当地少数
历史沿革:
秦、汉代时期,属汉阳县。
宋代时期,属乌撒部。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属赫章县第四区治所。
1950年,建可乐区公所。
1953年,建可乐乡。
1958年,改可乐公社。
1959年,改可乐管理区。
1963年,恢复可乐公社。
1984年,可乐公社改镇。
1991年,合并周围大山、麻腮、新民3民族乡建可乐彝族苗族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