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由来:涠洲镇因涠洲岛而得名。
2020年8月,经过复查审核,涠洲镇继续保留广西壮族自治区文明村镇荣誉称号。
涠洲镇,是属北海市海城区管辖,是广西最大的一个海岛镇,位于北海市区南面,航程27海里,辖涠洲、斜阳两岛。总面积26.63平方公里,其中涠洲岛24.74平方公里,斜阳岛1.89平方公里。辖区内有百代寮、盛塘、公山、荔枝山、城仔、后背塘、西角、竹蔗寮、斜阳9个村委会及南湾、东湾2个居委会。2004年总人口14800多人,农业人口12900多人,非农业人口1800多人。全镇耕地面积11982亩,其中水田1905亩。农业以种植香蕉、水稻、花生、木薯等作物为主;渔业以浅海捕捞刺钓为主。涠洲岛附近海域是北部湾重要游渔场,盛产海参、珍珠、鲍鱼等名贵产品,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近年来,海水养殖发展迅速,扇贝、鲍鱼、石斑鱼等高值海产品养殖面积达8000多亩。旅游业处于起步阶段,旅游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交通、通迅、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较为完备。
涠洲、斜阳两岛地理位置为东经109°05′——109°09′,北纬21°02′—21°09′。涠洲岛距北海市27海里,斜阳岛距涠洲岛东南9海里。涠洲岛在3亿年前是一片汪洋大海。13万—1万年前经数次火山爆发形成现今轮廓。其地层为第四系所构成、主要为玄武岩、层状凝灰岩,凝灰质碎屑岩、海滩岩,地质构造属华夏褶皱带,雷琼北部湾拗陷北部西缘涠洲岛凸地,与北海市之间存一较深的断块拗陷带。地貌主要为火山口、海蚀、海岸堆积地貌、南高北低,“湾背”海拔51.8米,“灯楼顶”79.6米;地形呈许多平缓的山丘。斜阳岛地势西高东低,悬崖环岛壁立、岛中央偏西南低洼,外沿无滩涂,只有三处口门可泊船登岛,地势险峻。
历史沿革:
汉朝,属合浦郡。
唐、宋代,属于雷州巡检司。
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建涠洲巡检司。
明初,属雷州府,明洪武七年(1374年),巡检司迁往雷州遂溪。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游击署移驻廉州府合浦县永安。
此后,涠洲岛处于雷州和廉州两府军事行政双重管辖之下。
清康熙元年(1662年)至嘉庆十一(1806年),涠洲居民三度被迫内迁,驻岛行政机构裁撤,军事管制由雷州府徐闻县的海安游击署和廉州府合浦县的龙门协分管。
清咸丰十年(1860年),内地有400人因避战乱,不顾艰险和官府之禁,上岛定居。
清同治六年(1867年),重开岛禁,移雷州、廉州船户客民于岛上,荒置数百年的海岛田庐重兴。
同年,法国天主教势力入渗岛上,先后在盛塘、城仔及斜阳各修建教堂1座。
清光绪二十余年(1894年),涠洲由雷州正式划归属合浦靖海团,设公局(民政机构)于岛上。
民国初至民国二十年(1931年),先后属合浦靖海团和合浦第二自治区辖镇。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9月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6月,为日军侵占,并在岛上修筑机场,集结舰艇,成为日寇侵占中国华南地区大后方的海、空军基地。
1950年3月6日,解放军渡海解放涠洲岛,同年3月8日,涠洲乡人民政府成立。
1951年12月,涠洲乡改为北海市第五区,下辖涠洲东、涠洲西、涠洲北3个小乡和南湾镇。
1953年4月,涠洲为北海市第三区。
1956年,“三乡一镇”合涠洲乡。
1958年10月,涠洲人民公社成立。
1994年12月,划为海城区管辖。
2011年1月1日起,涠洲镇由海城区管辖成建制委托给北海市涠洲岛旅游区管理委员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