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和镇基本资料

仁和镇介绍

地名由来:明万历中期,邓子龙靖边卫国、御缅战争凯旋后,为造福当地百姓,在今施甸北关至大石桥段的施甸河上建3座石拱桥,取名天时、地利、人和,此地因处人和桥旁得名人和,后演化为仁和。

2022年12月,云南省农业农村厅评定仁和镇为2022年云南省绿美乡镇。

2018年12月,2018年云南省卫生乡镇名单出炉,仁和镇上榜。

仁和镇位于施甸坝中部,距县城5公里,镇政府驻地仁和街,海拔1467米,施七公路由北向南穿集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全镇总面积138.5平方公里,东与老麦乡、木老元乡接壤,南连甸阳镇,辖20个村委会,125个自然村,256个村民小组。2005北与由旺镇为邻年,全镇总户数12989户,总人口52602人,其中农业户12463户,农业人口50902人,耕地面积38862亩,其中水田26385亩,旱地12477亩。农作物总播种面积83850亩;粮食作物面积68245亩,粮食产量23919吨,其中夏收粮食面积30653亩,夏收粮食产量6948吨;油料面积4421亩,油料产量6806百公斤,甘蔗面积380亩,甘蔗产量11430百公斤;烤烟面积6575亩,烤烟产量11201百公斤;蚕桑面积2425亩,蚕茧产量50.2吨;蔬菜面积3492亩,产量36206百公斤;大牲畜出栏973头,肉产量110吨,存栏数6441头,其中牛5646头,马337头,骡456头;猪出栏数56919头,肉产量4892吨,存栏数54201头;羊出栏数1193只,肉产量28吨,存栏数4329只,家禽出栏60038只,肉产量132吨,存栏数56249只;肉类总产量5164吨。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13058.0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08元,人口自然增长率1.98‰。2005年全镇共完成工农业生产总值13552.64万元,比上年增长2.79%。其中工业总产值完成573.5万元,增长8.28%;农业总产值完成12979.14万元,增长2.6%;财政总收入完成589万元,完成年初预算数457.73万元的128.7%,比上年收入528.81万元增60.47万元,增幅为11.4%;财政总支出524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13058.04万元。

历史沿革:

元代时期,属阿思朗,隶石甸长官司。

明嘉靖三年(1524年),隶太平乡。

清顺治七年(1650年),设复性乡,隶平彝州。

裁州后,复设太平乡,隶保山县。

清康熙六年(1667年),复设复性乡。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隶永昌府分防施甸巡政厅。

民国二年(1913年),隶第四区。

民国六年(1917年),隶第二区。

民国十年(1921年),隶第五区。

民国十五年(1926年),隶第四区。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设仁和镇。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设复性乡。

1950年,设仁和镇,隶第四区。

1953年,设仁和、复性2乡,隶第五区。

1956年,设仁和乡,隶施甸区。

1958年,设仁和管理区,隶施甸公社。

1961年,设仁和公社,隶施甸区。

1965年,仍为仁和公社。

1984年4月,设仁和区

1988年,设仁和乡。

2006年,撤保场、仁和2乡,设仁和镇。

仁和镇周边行政区地图导航

CopyRight 2020-2024 北斗地图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2024058711号

北斗地图提供全国各省市高清地图在线查看,可查看道路、卫星、景点、地形、城镇、房屋等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