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寨子镇基本资料

头寨子镇介绍

地名由来:头寨子镇因镇人民政府驻地位于头寨子村而得名。

头寨子镇位于宁县西北部,全镇总流域面积473平方公里,是会宁县地域面积最大的乡镇。辖15个村,98个村民小组、6513户、30486人,其中农业户6107户、29870人,有回族农民123户、562人。耕地总面积10.608万亩,其中水地3.004万亩。头寨镇是集黄灌区、苦水灌区、旱山塬区一体的农业大镇,农作物、经济作物种类繁多,砂地西瓜、香水梨、洋芋为最优。镇内文物古迹十分丰富,位于香林村的省级森林公园铁木山风景优美、人文景观丰富,享有“旱塬秀峰”的美誉;位于马家堡村的“马明心教堂”,又称“关川教堂”,曾是我国伊斯兰哲赫忍耶派创始人马明心传教诵经的地方,被列为会宁县新八景之一;位于牛门洞村的新石器遗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来,镇党委、镇政府按照县委提出的“六大”县策,紧密结合全镇实际,不断加大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2004年全镇生产总值达到4438.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40元,经济社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初步形成了具有头寨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产业开发:2005年洋芋种植总面积达到5.2万亩,山塬村人均达到2亩以上;“精王”淀粉公司年吞吐量1万吨,形成了以“农户十企业”为特征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充分利用当地种植砂田西瓜和香水梨得独厚的优势,通过改良品种和引进栽培技术等措施,积极打造绿色无公害“关川砂地西瓜”和“香水梨”两大品牌,每年种植砂田西瓜2万多亩,以香水梨为主的果园面积近1万亩,关川砂西瓜已通过省级无公绿色食品产认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草)的大好机遇,全镇的林草产业取得了丰硕成果,共完荒山造林20000亩,农民每年增收682万元,退耕还林区农民人均增收666元。

非公经济在小城镇建设的带动下,全镇非公经济迅速发展。全镇现有固定资产100万元以上的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3家,50万元以上的个体私营企业7家,10万元以上个体工商户近200家,初步形成了集商业、餐饮、加工、运输为一体的非公经济体系。

小城镇建设采取招商引资、项目投资、银行融资、单位垫资、民间聚资等多种投资形式,完成了馋郭公路商贸小区、西关什字商贸综合楼和“祥麟苑”农贸综合市场。目前,头寨子镇已成为周边“七乡一镇”的农产品及小商品交易中心,小城镇建设的辐射带动作用得到了充分显现。

成牟化石出土点

成牟化石出土点位于会宁县头寨子镇成牟村南堡社东南红土梁。成牟化石出土点为第五批会宁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成牟村南堡社东南红土梁,成牟小学东南方向1公里,成牟烽火台西南方向500米处为

乌兰城址

乌兰城址位于会宁县头寨子镇马家堡村中川社。乌兰城址为第三批会宁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靠东山屲,西至西渠,南临石峡口,北至湮平咀。建设控制地带为保护范围外四周向外延伸30米。

窠立台遗址

窠粒台遗址位于头寨子镇坪岔村窠粒台社,遗址主要分布于北庙咀山梁顶东西两面山坡。遗址以东为小湾社以北为榆中县的偏头沟,以西为干沟,西南山坡下为窠立台翻社的村庄。遗址内散见彩陶及素陶残片。采集有

窠粒台遗址

窠粒台遗址位于头寨子镇坪岔村窠粒台社,遗址主要分布于北庙咀山梁顶东西两面山坡。遗址以东为小湾社以北为榆中县的偏头沟,以西为干沟,西南山坡下为窠立台翻社的村庄。遗址内散见彩陶及素陶残片。采集有

阎真人墓

阎真人墓位于会宁县头寨子镇香林村殿湾社兰宜公路旁。阎真人墓为第五批会宁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墓中心为基点,四周向外延伸20米。建设控制地带为保护范围外四周向外延伸30米。

三百户堡址

三百户堡址位于会宁县头寨子镇三百户村二社川地里。三百户堡址为第五批会宁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西、北三面接祖厉河河沿,南至卢建选家的耕地。建设控制地带为保护范围外四周向外延伸30米

历史沿革:

民国元年(1912年)后,会宁县设5区,头寨子属第四区(郭城驿辖)。

1949年后,头寨子属第五区共丰乡。

1952年,属第九区共丰乡。

1953年,为第十二区区公所驻地。

1955年,属郭城区共丰乡。

1958年,为郭城公社所辖。

1961年,成立头寨子公社。

1983年,恢复乡建制。

2001年,头寨子乡改镇。

头寨子镇周边行政区地图导航

CopyRight 2020-2024 北斗地图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2024058711号

北斗地图提供全国各省市高清地图在线查看,可查看道路、卫星、景点、地形、城镇、房屋等地图信息。